找到相关内容309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

    金刚总持帝洛那洛巴  马巴米拉法王冈波巴  偏明三世所知噶玛巴  四大八小授持传承者  则打择派具德竹巴等  得甚深道自在大手印  达波噶举无比度生力  为诸恒常皈敬修行者  至诚无谋恭敬祈加持  教言坚持精进大印身  随所显现了达如如性  住于任运不饰胜修中  所修离心至诚祈加持  教言妄念体性即法身  至心启请口传诸上师  持有传承记述祈加持  教言脱离贪欲大印足  于诸饮食财宝无系念  ...

    第三世大宝法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4144631.html
  • 发愿回向文

    誓愿以身心。供养地藏王。随于刹尘劫。永处众苦中。普代众生苦。令得先成佛。劫石或可移。此颐终不改。我所修福业。忏悔发宏愿。种种胜善根。体性同法界。一一皆回向。普施诸含识。悉愿证真常。同归寂光土。深愿地藏胜法轮。遍转十方一切处。一切时中无稍停。祥光大放圣法炬。有缘得触大士光。千百祈求满赐与。闻名瞻礼及赞扬。妙供倾诚受惠钜。病得健全饥得粮。卑微升进贫饶裕。刀兵水火诸殃除。入圣超凡广启悟。末法时中最适需...

    藕益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1747920.html
  • 五智与四身

    法身之大日如来。言第九识者,八识外更加庵摩罗识,即白净识。  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Aarapacana的翻译,顺次为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、法界体性智。在显教有四智说,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,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、宝生如来、阿弥陀如来、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,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。 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、宝部、莲花部、竭磨部、佛部。第九庵摩罗识转化为法界体性智,第八...

    熙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41757541.html
  • 藏译梵典质量优于汉译梵典例证之二

    法悟入无我由为所分别之体性、若彼诸凡愚遍计所执之体性诸法之自笥由无我故,所有佛陀之境界,离言体性非是无有。如是亦由唯了别识亦由通达其他了别识遍计所执体性故、法无我故。乃外者其他了别识之义故、不成就唯了别...

    韩镜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55662291.html
  • 问:五佛五智和六大为体是什么意思?

    任何宗教均有其对宇宙本原的理解和诠释。在藏密经典中,“法界缘起”、“种子相续”等学说,便讲的是“六大为体”的本体论。 密宗行者只靠念咒,建曼荼罗很难达到“即身成佛”的境界,还须具备五禅那佛(大日、阿閦、弥陀、不空成就)的五种智慧(法界体性智、大圆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就所智)。若是有了这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20978024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什么是戒四别?

    如本法师答: 何谓戒法?即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,乃众生之轨范。凡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(梵语upasampanna)、三聚净戒、十重戒、四十八轻戒等律法,通称戒法。盖戒系圣道之根本,因依此戒(梵语sila),得生诸禅定及灭苦之智慧,得免没溺于生死海,故为解脱途径之一,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中之一者。 何谓戒体?即戒之体性。旧译无作,新译无表。指行者受戒后,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。亦即对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20253180018.html
  • 问:为什么在藏传佛教中,有很多样子很凶恶的塑像?

    体性却为诸佛之慈悲心,并非世俗的嗔恨心。(出自《居士学佛100问》)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20553682883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四讲

    体性。别则对治无惭,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。   世间的语言很笼统,说到惭、愧是不怎么分的,其实,惭和愧是两种心所。   “惭”的体性是以尊重自身或尊重教法的增上的力量,由此...止息。   四愧者,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,轻拒暴恶,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,以为体性。别则对治无愧,通亦息诸恶行,以为业用。   “愧”的体性是依于世间人们的呵斥、唾弃这种舆论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42321325740.html
  • 释量论颂(二)

    ,定成彼体性,  无欺故是量。  若谓某等处,误故不可靠。见邪因故同。某时于某事,  由某成知彼,彼定从彼生,或定彼体性。无自因或体,  则彼义非有。所见彼自性,于余亦是相。若可见自体,  或可见自因...过失,配于色总故?  非无事体性,彼由如是成,是则成立故。由余不成余,  非尔、成彼故。  若事如何成?如是因心因,由彼如是事,彼生有因觉。  此因与因觉,间接系事故,似彼现而空,然非欺诳性。  彼性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2738038.html
  •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(中三)

    成为二障皆离、具足二净③的智慧,就是果位大印。  (乙)解说抉择自心实相的方法。此中分二:1.正说方法;2.解说俱生的择定。  1.正说方法。心的体性、尽的自性和心的性相等三者中的心的体性,总之,对于心的情形虽然安立了体性、自性和性相或行相等三种名言,但是,实际上除了心的自性而外,非是其他。即如《教授穗》中所讲:“诸事物之空性体性,称做自性和行相,非是他义,就是所说的自身体性之义。”但是,若从反体来...

    措如·次朗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63943146.html